8月28日,由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和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中國水產學會共同主辦的“鹽堿水土一體化漁農綜合利用研討暨現場觀摩活動”在寧夏回族自治區賀蘭縣召開。本次活動旨在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切實加強耕地保護,抓好鹽堿地綜合改造利用”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實農業農村部關于推進鹽堿地治理的有關要求,通過集聚創新要素資源,加大鹽堿地水產養殖模式集成創新與示范推廣力度,有效拓展水產養殖發展空間,推動科技支撐鄉村振興。農業農村部科學技術司二級巡視員何藝兵、漁業漁政管理局副局長袁曉初、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院長崔國輝、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站長韓剛、寧夏回族自治區農業農村廳廳長王建、銀川市人民政府副市長楊玉龍和賀蘭縣常委副縣長唐健等出席活動,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王玉梅主持會議。院科研管理部門負責人,院屬各所(站)相關領導和專家,以及自治區各級漁業行政主管部門,涉漁科研院校、企業、涉鹽堿地水土利用相關省份推廣部門及媒體人士等43家單位近100人參加活動。

研討會上,院東海所、淡水中心和寧夏水產技術推廣站分享匯報了鹽堿水土綜合利用工作中的典型經驗做法。行業內專家、企業家們就鹽堿水土改良在科研及推廣中的問題和困境進行深度對話,重點就鹽堿水養殖全產業鏈和高附加值盈利模式構建、鹽堿水漁農綜合利用整套技術體系建設和推廣等進行了深入交流,引發了對今后鹽堿地改良、耕地保護等發展前景的思考和啟發。
袁曉初強調了鹽堿地綜合利用的重要地位,對水科院在賀蘭縣的支撐工作表示了肯定,提出要做好鹽堿水土資源系統調查和研判,建立多元化投入機制、多部門協同推進機制等。何藝兵指出了當前鹽堿地水土一體化綜合利用創新模式推廣與應用中面臨的技術瓶頸和機制障礙,需要強有力的科技支撐作為鹽堿地開發利用的引擎和后盾。韓剛從推廣系統的角度對扎實推動鹽堿地水產養殖發展提出了前瞻性的意見,明確了鹽堿地水產養殖集成創新與示范推廣下步工作重點,對科研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借鑒和啟迪。

崔國輝指出,此次活動是第一次由水產科研和推廣系統攜手謀劃和推動的,對于推進鹽堿水土改良和漁農綜合利用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他表示,賀蘭漁業在寧夏首屈一指,基礎好、產量高、特色強。水科院和賀蘭縣人民政府簽署戰略合作協議以來,整建制全鏈條支撐賀蘭漁業高質量發展,已經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他系統總結了鹽堿水土一體化綜合利用中取得的豐碩成果,同時指出了核心技術瓶頸仍需突破、基礎數據積累仍需加強、政策支持與協同機制仍需完善等困難和不足。他強調,下一步水科院將緊緊圍繞國家戰略需求,堅持以科技創新為核心動力,以提升鹽堿水土資源綜合利用效率、提升社會和生態效益為目標,發揮優勢、補齊短板,與推廣總站及政產學研一起,加強關鍵技術集成創新,開展系統性協同攻關,構建漁農融合創新體系,不斷攻克科學難題,突破技術瓶頸,擴大應用成效,為充分挖掘鹽堿水土資源潛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農產品有效供給、促進鄉村全面振興和生態文明建設作出更大貢獻。
期間,中國水科院、中國水產學會、寧夏回族自治區科學技術協會和寧夏回族自治區水產技術推廣站簽訂了《“科創中國”鹽堿水產養殖與漁農綜合利用科技服務團合作框架協議》,建立科研院所、科協、推廣機構的協同工作機制,共同打造“科創中國”鹽堿水產養殖與漁農綜合利用科技服務團樣板間,為鹽堿水產養殖做好全方位服務工作。

會后,與會代表前往蘭豐村、科海漁業、稻漁空間現場觀摩了鹽堿地改良、稻漁綜合種養,并針對目前產業發展存在的痛點問題把脈問診、建言獻策。
近年來,中國水科院高度重視發展鹽堿地水產養殖,發揮建制化優勢,針對西北、華北、華東等不同鹽堿水質類型,開展鹽堿水質改良調控、耐鹽堿品種選育等關鍵技術研究,研發了節水循環養殖模式等。聯合其他鹽堿漁業研究應用優勢單位,協同開展技術集成、模式優化與規?;痉稇?,形成了可復制、可推廣的成功經驗。此次活動的舉辦,是中國水科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切實加強耕地保護,抓好鹽堿地綜合改造利用”重要指示精神的具體落實。全院科技人員將以此次會議為契機,加大鹽堿地漁農綜合利用研發力度,加強對鹽堿漁業全鏈條科技支撐,為漁農綜合利用和漁業現代化建設做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