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鱟作為國家重要戰略生物資源,以其血為原料的鱟試劑是眾多生物醫藥產品質檢的關鍵材料,堪稱“生物稀土”,夯實中華鱟保護的科學和群眾基礎刻不容緩。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中華鱟保護科研團隊,依托廣東湛江遂溪優質中華鱟棲息地優勢(2024 年亞太區鱟觀測站網絡調查顯示,該地中華鱟出現頻率 65.91%,居 34 個站點之首位),通過 “理論突破 + 實踐落地” 雙路徑推進保護工作,成效顯著。
一、理論攻堅:國際期刊連發成果,為保護工作提供科學支撐
2025年4月,在國際環境科學與生態學權威期刊《Ocean and Coastal Management》(JCR Q1,影響因子4.8)公開發表研究論文“A rapid bycatch assessment framework for small-scale fisheries: A case study on horseshoe crab (Tachypleus tridentatus) bycatch”,融合人工智能算法、遙感與LEK,實現對漁船數量及其分布的快速識別與分類,在珍稀瀕危動物保護領域扮演起“超級大腦”的關鍵角色,及時、精準地監測誤捕的保護物種,為遏制漁業附帶損傷、落實特定物種的兼捕配額制度提供關鍵技術支撐。
2025年7月,在國際環境管理權威期刊《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JCR Q1,中科院2區Top期刊,影響因子8.4)公開發表研究論文“Environmental DNA effectively reveals spatial patterns of benthos in a nursery habitat of the highly endangered Tachypleus tridentatus”, 分析中華鱟關鍵棲息地底棲生物群落的空間格局,首次提出基于環境DNA技術快速監測評估鱟棲息地現狀、精準識別風險因素的保護實踐方法,突破了傳統監測方法限制,解決提高中華鱟棲息地監測評估效率的難題,為中華鱟保護行動方案制定和實施提供科學依據。
2025年8月,在國際環境科學權威期刊《Environmental Research》(JCR Q1,影響因子7.7)公開發表研究論文“Anthropogenic noise triggers mortality and molecular stress in the copper-blooded marine invertebrate: The horseshoe crab (Tachypleus tridentatus)”,以潮間帶生態系統健康指示物種中華鱟為對象,發現海上風電運行期水下噪聲可顯著影響中華鱟幼體的生存、行為和分子水平健康,首次揭示了“藍血古生物”對噪聲污染的高度敏感性,為未來將水下噪聲納入海洋環境風險評估與資源管理提供了科學支撐。
二、實踐落地:科研賦能科普,推動公眾深度參與
在2025年國際鱟保育日期間,聯合當地社區以“鱟起之秀:科學護鱟,從小做起”為主題舉辦別開生面的中華鱟保護科普宣傳活動。2025年6月21日,科研人員在海邊帶領孩子們進行水質檢測實踐,通過講解示范,孩子們親手操作水質參數測量儀器,學習水溫、鹽度等關鍵指標的檢測方法,直觀認識到健康水質對中華鱟生存的重要性。6月22日,團隊帶領孩子們深入鱟沙島的中華鱟棲息地開展野外調查,讓孩子們近距離觀察活體中華鱟,了解其生活習性,加深了孩子們對保護中華鱟重要性的認識。本次活動以深度體驗的形式,在孩子們心中播下了保護海洋珍稀物種的種子。活動獲《湛江晚報》2025 年 7 月 1 日第 4 版專題報道。

當地鱟保護社區于2022年在南海所中華鱟保護科研團隊指導下成立,近3年社區兒童單獨或帶領游客等共救鱟116次計722只,鱟保護意識更是成功地由社區兒童傳播到當地漁民群體,漁民在生產作業時會留心解救遇到的小鱟并直接放回大海,逐步開始形成良好的群眾主動參與中華鱟保護氛圍。
由南海所中華鱟保護科研團隊協助審定的兒童科普圖書《生命的故事. 第五輯 誕生了!鱟》(上海文化出版社,ISBN 978-7-5535-3089-5)于2025年初正式出版。該書以詩意語言、高清寫真講述中華鱟生命成長過程,入選家庭自然生命教育教育推薦書單及日本全國學校圖書館協會選定書目;2025年6月,參與支持的兒童科普漫畫圖書《動物大爆炸. 第2輯 憑什么說我像壞蛋》(北京聯合出版公司,ISBN 978-7-5596-8288-8)出版,采用特色爆笑學習法傳播中華鱟科學知識。

2025年6月20日,團隊頡曉勇博士受邀赴廣西合浦儒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在“儒艮之家”科普研學實踐教育基地揭牌儀式暨2025年國際鱟保育日增殖放流活動中,開展現場教學和規范中華鱟放流操作,提升保護成效。
2025年4月13日,在湛江經開區硇洲鎮鱟沙島舉辦“走進雷州灣”公益活動,探尋中華鱟蹤跡,激發文學藝術創作靈感,促進科研和文藝領域的交流。2025年5月18日,湛江晚報刊出詩作 《 四億年的藍血敘事》等4篇吟誦鱟的組詩,形成鱟保護情感傳播小高潮。
2025年6月15日,在湛江市總工會、湛江市社科聯主辦的“藍血千年:守護中華鱟的生存密碼”主題科普活動上,頡曉勇博士從科研、文化傳播等視角,解讀中華鱟保護知識,并結合一線故事講解“藍血生物”的價值,引導公眾思考人與自然的共生關系,助力營造中華鱟的保護凈土。
延伸閱讀:
1. 2024年12月24日,南海所持之以恒推動中華鱟保護工作(https://mp.weixin.qq.com/s/lywgdFLTHIVCA1Vlv6EpyA)
2. 2024年7月16日,南海所科研團隊深耕中華鱟保育研究與科普工作(https://mp.weixin.qq.com/s/2do6zLf0eyTKsIOFv2eSQg)
3. 2023年12月29日,科研創新 | 中華鱟(hou)保護工作取得重要進展(https://mp.weixin.qq.com/s/NDd5FOVBWeOipw6PyeM3ZQ)
4. 2022年12月30日,南海所中華鱟保護研究工作得到《南方日報》等多家媒體持續關注(https://mp.weixin.qq.com/s/r9joD7loi815qDxN-tUy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