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學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教授黎育科團隊,對香港西北部的亞熱帶咸淡水魚塘進行逾兩年半的持續監測,發現這些魚塘是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最高的生態系統之一。近日,相關成果發表于《地球的未來》(Earth’s Future)。
沿海濕地如紅樹林、鹽沼及海草床等,是重要的“藍碳”生態系統,具有吸收并長期儲存大量二氧化碳的能力。然而,過去一個世紀以來,全球已有約25%至50%的沿海濕地因開發而消失。
研究人員取樣自香港西北部的亞熱帶咸淡水魚塘,這些區域在20世紀初曾是天然紅樹林,后被改為水產養殖用途。他們利用渦度相關技術,連續超過兩年半監測這些魚塘的二氧化碳、甲烷和水蒸氣通量。結果顯示,這些咸淡水魚塘以二氧化碳和甲烷的形式,每年每平方米分別排放687克和102克碳(約等于8.6公斤二氧化碳當量),在全球生態系統尺度的二氧化碳和甲烷通量數據庫中,分別位居前0.1%及0.5%,成為全球生態系統中溫室氣體排放最高的熱點之一。
研究人員進一步評估在三種不同紅樹林保育情境下所產生的凈碳排放影響:如目前的紅樹林砍伐率持續,至本世紀末(2100年)因紅樹林轉化為水產養殖所造成的累積凈碳排放將達到1,090億噸二氧化碳當量;如至2050年全面停止砍伐紅樹林,屆時累積排放將降至475億噸;如于2030年全面停止將紅樹林轉為水產養殖池塘,屆時累積排放可降至188億噸,相當于節省高達16.7萬億美元的經濟損失。
將沿海濕地轉為水產養殖用途,不僅會釋放現有濕地植被和土壤中所儲存的碳,還會消除這些天然濕地生態系統未來的碳封存潛力,并因魚塘的建立和運作而產生額外的溫室氣體排放。研究強調,保護紅樹林是其中一種最有效、基于自然的氣候解決方案。
“保護沿海濕地不僅對生物多樣性尤為重要,而且對于應對氣候變化亦不可或缺?!闭撐耐ㄓ嵶髡呃栌票硎?,保護沿海濕地(尤其是紅樹林)免被改造成水產養殖池塘,可以是一種有效及基于自然的氣候解決方案。其研究結果強調立即采取保護行動、阻止紅樹林砍伐的重要性。
為此,研究人員呼吁政策制定者和利益相關者優先保護沿海濕地,并審慎考慮將那些重要生態系統轉為水產養殖池塘所帶來的長期環境成本。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29/2024EF005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