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凱(左)帶領研究生采集魚類樣本。受訪者供圖
青藏高原不僅有廣闊壯麗的草原雪山,也有蜿蜒曲折的河流,是長江、黃河等眾多河流的發源地。長江、黃河、瀾滄江在青海流域的干流總長度約3300公里,大部分流域海拔3500米以上,自然環境嚴酷,交通條件十分不便。這些區域正是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以下簡稱西北高原所)研究員趙凱和他的團隊長期堅守的科研主戰場。
今年2月,趙凱再次帶領團隊發現魚類新種——多柯河裸裂尻魚。這次發現并非偶然,而是趙凱團隊多年深耕青藏高原水域的必然成果。他們不僅為青藏高原魚類家族增添了一位新成員,也為全球生物多樣性研究貢獻了來自中國高原的獨特樣本。
大江大河邊的身影
高原科考,絕非易事。“研究高原魚類,大多需要在高寒缺氧的高原腹地開展野外工作,這對于我們團隊來說是‘家常便飯’?!壁w凱表示,20多年來,青藏高原的大江大河邊都留下了他們工作的身影。
近幾年,為了完成近40年來青海省最詳細和全面的水生生物本底調查工作,趙凱帶領團隊深入高寒缺氧的玉樹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長江、黃河、瀾滄江流域,開展大量水生生物樣品采集和本底狀況研究工作。
為確保各項數據的嚴謹性和準確性,趙凱要求團隊成員在測量魚類生物學數據、采集遺傳研究樣品、收集浮游底棲生物資料、開展水質水環境監測等方面都要做到事無巨細。但野外科考的最大問題,還是那些始料不及的意外。
2022年6月的一天,趙凱同雜多縣農牧和科技局一道,率領17名考察隊員駕駛5輛越野車向當曲河源頭進發?!爸赃x擇去當曲河流域科考,是因為這是地球上海拔最高的沼澤濕地之一,是長江源頭最大的水網沼澤地之一,地理環境嚴酷,從未開展過詳細的水生生物調查?!壁w凱說。
沒想到,傍晚時分,團隊到達最后一個偏遠的調查點時,天氣驟變,大風夾雜著雨雪向考察隊員襲來。就在此時,裝載物資的皮卡車出現爆胎,幾名隊員還出現嚴重的高原反應。
趙凱指揮大家鎮定應對,將全體人員分成不同的小組,分別開展照顧高反隊員、下網捕撈、水樣底泥采集、汽車輪胎修補等工作。團隊經過幾個小時的奮戰,順利完成各項工作。
“最難忘的是我和師傅一起修理車胎,和大伙一起肩扛手推,硬生生把一臺幾噸重的皮卡車從沼澤地里推了出來。”趙凱回憶說。
從發現到保護的跨越
2023年8月,特有珍稀魚類“細尾鮡”消失40多年后重現瀾滄江!這一發現源于趙凱團隊的持續監測?!凹毼蝉e對水質極其敏感,它的回歸證明三江源生態正在恢復。”趙凱解釋。
細尾鮡是瀾滄江在三江源流域唯一的肉食性底棲原生魚類,對棲息地環境要求苛刻,是間接反映水體水生生物生存狀況的生態指征物種。
為了取得細尾鮡當前生存狀況的第一手資料,趙凱帶領團隊多次深入瀾滄江源地區開展實地考察。這一發現填補了三江源地區自1972年以來該物種記錄監測數據的空白,為我國三江源地區魚類多樣性保護和水生生物完整性評價提供了重要依據。
“發現特有魚類源自堅持,我們團隊幾乎每年都要去野外考察?!壁w凱回憶說,從青藏高原的山川草甸到激流險灘,最開心的事就是把一份份珍貴野生魚類標本、活體樣本、DNA材料、河流底泥、水質樣本、調查圖片收集到研究所的實驗室、水族館、種質資源庫、電子檔案室。
“孤立地看,這些照片、標本的價值是有限的,但是把多年科考收集的資料累積起來,就是一部匯集三江源水生生物最新和最完整數據資料的恢宏長卷,一份無可替代的青藏高原魚類保護和三江源魚類多樣性魅力的真實檔案。”趙凱表示,經過長年積累和研究,《長江、黃河、瀾滄江青海流域水生生物資源調查》已經順利完成。
讓高原魚類“游”進人心
在青藏高原測量魚類生物學數據,是科學與自然的雙重考驗。趙凱團隊通過技術迭代、流程再造和生態倫理平衡,為全球高海拔生物研究提供了寶貴經驗。正如他所說:“每一個數據都是高原生命的密碼,容不得半點馬虎。”
據悉,趙凱帶領西北高原所、青海省漁業技術推廣中心等相關部門組成的科考團隊,在時隔40年后,首次系統全面地完成了三江源魚類多樣性調查、監測與評價工作。其間,除了發現有歷史記錄的45個魚類物種外,還發現新種2個,發現歷史上沒有記錄的魚類10種。
“青藏高原擁有世界上重要的生物多樣性資源,其中魚類無疑是青藏高原生物多樣性大家庭中最豐富和耀眼的明星之一。由于魚類生活在水體中,而且高原魚類一年大部分時間處于蟄伏狀態,外界對高原魚類了解甚少。”趙凱解釋,作為專門從事青藏高原魚類研究的科研人員,理應且必須承擔起高原魚類多樣性保護的科普宣傳教育工作。
為此,2019年,趙凱團隊開始探索建設高原魚類水族館。它一方面作為科研平臺,一方面面向社會開放,作為保護高原生態的科普宣傳基地。
經過不懈努力,國內首個以“高原魚類新視角——水族館中的三江源魅力”為主題的高原水生生物水族館走進公眾視野。水族館以全新的視角,向全社會展示了來自三江源水系、青海湖水系、祁連水系、柴達木水系、雅魯藏布江水系等被列入紅色瀕危名錄的珍稀魚類物種40余個,填補了青藏高原野生魚類科普基地的空白。
“開展高原生物研究,既要深刻認識青藏高原生態地位的重要性,又要清醒看到生態系統敏感脆弱性和多樣性保護研究的可持續性。”趙凱表示。為此,團隊率先采用分子系統學、生物地理學和基因組生物信息學等前沿技術,在青藏高原魚類物種演化、特殊功能適應、瀕危魚類物種保護和高原魚類科普宣傳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貢獻,受到相關研究領域專家的一致好評。
“青海最大的價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潛力也在生態?!壁w凱始終以一名黨員和科研帶頭人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全身心致力于青藏高原野生魚類多樣性保護,努力探索青藏高原魚類生物學和遺傳學研究的未知領域。
《中國科學報》 (2025-08-28 第3版 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