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部教授繆馳遠團隊與合作者評估了1961年至2020年間中國內陸217001個河段的河流徑流連通性,以及不同氣候變暖趨勢和人類取水所產生的影響。相關研究結果8月18日發表于《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河流為地球生命提供淡水、食物、運輸通道及能源。河流水文連通具有保障水文調蓄安全以及改善水土環境等多項功能,分析其時空分布格局與相應驅動機制對于我國河湖生態系統整治與水安全防護至關重要。以往開展的河流水文連通性評估工作多集中在流域和站點尺度,缺乏對全國尺度的河流水文連通性的定量模擬。另外,水文站大多布設在常年性河流,應用站點資料評估河流水文連通性可能導致非系統性誤差。
研究結果表明,1961–2020年期間,自然間歇性河流約占我國所有河流的13%,中國北部和南部地區之間存在極大差異,分別為12%和1%。盡管過去60年,由于降水量增加,河流間歇性略有減弱,但氣溫升高通過減少地表可用水量部分抵消了該下降趨勢。同時,研究還發現,若將農業、生活和工業取水以及生態流量納入考量,以“功能性斷流”為標準進行評估,相關河段比例會顯著上升——從13%急劇增加至50%,揭示了我國人類用水對河流水資源的極大消耗。
該研究從國家尺度高分辨率長時間序列天然徑流量重建和氣候變化、人類用水影響評估入手,對中國河流水文連通性進行了優化創新研究。該研究強調,在未來不確定環境中應持續關注河流水資源承載力,特別是在干旱地區,氣候變暖與持續增長的取用水將日益威脅河流水文連通性。(來源:中國科學報 馮麗妃)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73/pnas.2421046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