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以“知識驅動、AI賦能,培育漁業新質生產力”為主題的“第一屆智慧漁業大會”于北京召開。本次會議由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主辦,東海水產研究所、漁業機械儀器研究所、漁業工程研究所、國家農業信息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及浙江大學生物系統工程與食品科學學院聯合承辦。中國科學院桂建芳院士、中國工程院包振民院士、中國工程院陳松林院士,農業農村部漁政保障中心劉忠松主任、農業農村部巡視組何建湘組長、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孫海文副局長、農業農村部長江流域漁政監督管理辦公室蔣祖平二級巡視員出席會議。會議開幕式由王玉梅副院長主持。
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副局長孫海文在致辭中指出,近年來,我國漁業在智慧漁港、智能漁船等關鍵領域已取得階段性技術突破與應用成效。立足新發展階段,針對智慧漁業的未來發展,應著重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強化頂層設計,構建科學系統的智慧漁業發展規劃體系,明確各階段目標與實施路徑;二是推進科技創新,聚焦漁業數智化關鍵技術領域,加大研發投入與核心技術攻關;三是促進成果轉化,通過匯聚產學研用各方優質資源,搭建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創新平臺,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

崔國輝院長向蒞臨會議的院士專家、行業領導及各界嘉賓表示熱烈歡迎,向長期關心支持水科院漁業科技事業發展的各級主管部門、合作伙伴和社會各界致以衷心感謝。指出,我國漁業正處在資源約束趨緊、產業模式轉型的關鍵節點,智慧漁業作為現代信息技術與行業全產業鏈深度融合的創新產物,是推動漁業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培育漁業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引擎。近年來水科院緊扣漁業發展需求,加強與相關高校院所、企事業單位合作,協同攻關,在漁船監管、資源保護、精準投飼、漁業捕撈、綠色養殖、水產品加工裝備等智慧漁業領域持續創新,取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重要成果,部分實現產業應用。希望以此次大會為紐帶,構建起 “高規格、專業化、開放型” 交流合作平臺,共同探索 “智能+科技 + 產業” 的協同發展模式,共同建言獻策,推動形成支持智慧漁業發展的政策環境,更快推動創新成果落地,讓智慧漁業的科技紅利更好惠及廣大漁民和全產業鏈從業者。
會上展示了九大智慧漁業創新典型應用場景,漁業機械儀器研究所所長陳軍研究員發布了《智慧漁業創新進展報告2025》。農業農村部信息中心主任兼黨委書記王小兵、東海水產研究所所長方輝研究員、浙江大學生物系統工程與食品科學學院院長劉鷹教授、清華大學裴玉奎副研究員、漁業工程研究所徐碩研究員等分別就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著力點、智慧漁業全鏈條創新研發、陸基工廠化智慧生產、智慧天網系統的技術賦能與實踐探索、漁業漁政數智化建設等作大會主旨報告。20余位專家圍繞“智慧漁業模型系統及應用”“智慧漁業技術及裝備應用”兩大主題開展了專題交流。

會間,與會代表參觀了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智慧管理平臺、漁船智慧感知(AMS)系統、養殖生長智能體、精準投飼智能體、智慧養殖系統等智能模型系統平臺和漁船多源感知和AI一體化成套裝備、漁業資源智能監測浮標、水產養殖監測聲吶、水產苗種智能計數儀、高光譜水質多參數監測儀等智能裝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