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寧夏賀蘭縣蘭豐村村民正在捕撈利用排堿水養殖的青蟹。 資料圖
時下,寧夏回族自治區賀蘭縣常信鄉四十里店村處處是豐收在望的景象,稻田里谷穗泛黃隨風搖曳,水渠中鴨子戲水魚肥蟹大……這片昔日的鹽堿地,通過田塊整合、寬溝深槽、以漁治堿,實施流水槽養魚和稻漁綜合種養,實現了變廢為寶、立體種養。
近年來,賀蘭縣持續開展的鹽堿地水資源漁農綜合利用,是在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中國水科院”)的科技支持下,因地制宜發展“以漁治堿降鹽”開展鹽堿地(水)綜合治理利用,先后成功馴養出南美白對蝦、青蟹、大黃魚等優新品種,讓昔日沉睡的“白色荒漠”變成了“萬頃碧波”。
寧夏地處黃河灌區,是“塞上江南、魚米之鄉”,也是西北地區重要的淡水魚主產區,然而一些地方長期受土地次生鹽堿化的困擾。
前些年,四十里店村2000多畝耕地鹽堿化嚴重,稻米產量低。為了讓這片鹽堿地變身魚米鄉,當地先把小塊田平整為大塊田,便于機械化操作,然后在稻田四周挖溝渠并鑲嵌了流水槽和雨水循環系統。同時在流水槽里養魚、螃蟹和鴨子,把流水養魚與種植水稻有機結合起來,實現了閉合的循環立體養殖模式。通過這一系列治理措施,不僅將灌溉水利用率提高30%,實現農作物秸稈、農業用水、餌料的循環利用,改良了土地的鹽堿化,養魚蝦蟹還增加了額外收益。
四十里店村鹽堿地水產養殖的成功實踐,是近年來農業農村部推廣的鹽堿地水資源漁農綜合利用結出的碩果。中國水科院自20世紀90年代起,經過30多年的不懈努力,聚焦鹽堿水土資源利用,集智攻關、協同推進,推動鹽堿水土一體化漁農綜合利用從概念探索、技術研發走向規?;痉杜c區域化推廣。
“通過發展鹽堿漁業,可做到農業鹽堿水的再利用,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實現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可持續發展?!敝袊圃撼晒D化處處長王書磊介紹,這種漁農綜合利用模式不與人爭地、不與糧爭水,還實現“一塊土地、兩種產出”,顯著提高土地綜合生產能力。
為了支持賀蘭縣“以漁治堿降鹽”,中國水科院針對當地實際科技賦能當地漁業發展,研究制定了《全鏈條支撐寧夏賀蘭漁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通過建設科研基地、成果轉化基地等措施,聚焦“一鱉兩蟹三蝦四魚”,重點圍繞鹽堿地漁農綜合利用、稻漁綜合種養、工廠化養殖等模式,加速創新鏈、轉化鏈、產業鏈相互融合,促進水產品供給本地化、設施化、標準化,助力賀蘭縣建成產業特色鮮明、要素高度聚集、設施裝備先進、生產方式綠色、產業融合發展的“西北漁業塞上明珠”。
“鹽堿地里能養南美白對蝦,過去可不敢想!”寧夏藍灣生態農業有限公司負責人強佐成說,技術上不僅要調整鹽度,還要調整水質和微量元素,是中國水科院東海水產研究所的科研團隊破解了南美白對蝦鹽堿水低鹽環境成活率低的難題,解決了蝦苗繁育問題。如今,該公司已經是西北地區最大的南美白對蝦養殖基地。
近年來,地處西北內陸的賀蘭縣不斷傳出“南魚北養”“海魚陸養”的各種新奇事。東海的大黃魚在這里養殖鹽度由28‰降至6‰且穩定存活;冷水的海參、大西洋鮭等高端品種也陸續試養成功……“海魚陸養”技術不斷突破創新,養殖品種由單一南美白對蝦發展到青蟹、大黃魚、斑節對蝦、海鱸等10多個品種,讓更多的“?!碑a品走上當地群眾餐桌。
成果的背后是技術的支持,是系統的謀劃和團隊的力量。2023年12月,中國水科院東海水產研究所在賀蘭縣設立科研基地,掛牌成立寧夏鹽堿地綜合利用研究中心,試驗“以漁降鹽、以漁治堿”的漁農綜合利用新模式;今年5月,中國水科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科技成果轉化基地在賀蘭縣揭牌,并組建了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加速融合的成果轉化平臺;中國水科院珠江水產研究所李勝杰研究員團隊還多次走進賀蘭縣開展加州鱸育種技術指導和服務。
在銀川科海生物公司的智能養殖溫室,養殖的不僅有黃河甲魚、羅氏沼蝦等名優品種,引進的虹鱒、鱘魚也在示范養殖?!斑@是中國水科院黑龍江水產研究所提供的優質虹鱒發眼卵?!惫矩撠熑耸x介紹,在研究所專家的指導下,公司目前成功突破技術難關,實現了虹鱒在鹽堿水環境中的孵化和規?;B殖。
在中國水科院的技術支持下,賀蘭縣水產品產量連續多年實現穩定增長。去年養殖水面穩定在5.8萬畝,水產品總產量達到6.5萬噸,同比增長2.3%,年產值達9.47億元。
位于賀蘭縣常信鄉的寧夏稻漁空間鄉村生態觀光園(以下簡稱“稻漁空間”),這個暑假格外熱鬧,巨幅稻田畫、特色餐飲和垂釣成為吸引游客絡繹不絕的游覽項目。
稻漁空間集現代農業、休閑旅游、科普教育于一體,自2018年創建以來,憑借稻、魚、蟹、螺、鴨立體種養以及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成為當地農業現代化發展的范本?!斑@里地下水位淺、土壤鹽漬化嚴重,種糧產量低品質差?!钡緷O空間負責人趙建文說,通過稻漁立體種養,讓魚、鴨、蟹幫忙除草增肥,在環溝上建有鴨舍,水里養著魚和螃蟹,螺螄可以凈化水質,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相互促進的自然生態復合系統。
中國水科院與稻漁空間建立合作,在賀蘭縣創新構建了稻漁綜合種養體系,將水產養殖與水稻種植有機結合,為鹽堿地高效利用探索出生態循環農業新路徑。趙建文說,水科院專家不僅為稻漁空間的水產養殖引進適宜的新品種,還確定放養方案,提供相關技術指導與支持。
賀蘭縣是寧夏水產品主產區,為了系統推動賀蘭縣漁業綠色循環轉型發展,2024年,中國水科院充分發揮國家級科研機構建制化優勢,緊扣賀蘭縣鹽堿水養殖產業發展需求,統籌下屬9家研究所科研力量,整建制投入、全鏈條服務,精心編制《賀蘭縣漁業綠色循環發展試點實施方案》,從基礎設施升級、技術創新突破、模式示范推廣三方面同步發力。
今年8月末,中國水科院又組織水產養殖、鹽堿地治理、生態農業等領域的行業專家齊聚賀蘭縣,共同探討鹽堿地水土協同利用的創新路徑、技術突破。
中國水科院院長崔國輝表示,下一步將繼續以科技創新服務國家戰略,推動鹽堿水土一體化漁農綜合利用實現高質量發展。